近年《天下雜誌》的幾期關於教育的專題,提到「國際觀」與「大學教育的素質」.....,我利用每天通勤到竹中的時間閱讀,這幾篇報導文字隱隱在我心裡跳躍,促使我想望能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去年夏,我夢想成真。
雖然美國不代表世界,也非淺嚐些洋墨水就有了「國際觀」,但走出習以為常的環境,離開共用語言的生活圈,進入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認識嶄新的人事物,在此之中,我除了震撼到「獨立、自主、觀察、思考」這從小被教育很重要的東西,更學習如何與外國人介紹自己土生土長的台灣,如何說服「習慣」去適應陌生環境,如何交融以往和現在去認識國度以外的青少年的想法及觀念。這是除了學習英語之外,我交換學年的豐富收穫吧!
去年指考結束後,我開始打包出國的行囊,充滿期待的雀躍心情,帶著考試後想放鬆的旅遊心態,離別的感覺直到抵達中正機場時才感到濃烈。劉墉說:「年老的流浪顯得可憐,年輕的流浪呈現壯闊,我們流浪,因為年輕,我們年輕,所以流浪。」帶著這種壯闊的感覺與台灣的家人朋友揮別。
亞洲區交換學生在西雅圖有三星期的「文化語言營」,幫助我們盡快適應接下來一年的生活。雖然有來自日本、泰國、韓國...等幾個亞洲區國家的學生,以及外籍老師讓我們溝通時必須使用英語,但還有三十多位來自台灣的同學作伴,因此語言仍是中英並行,感覺就像在參加外語營隊;直到飛機在肯塔基的列星頓機場登陸那一刻,世界頓時開始變得大不同。
我先到交換學生的區域接待員家下榻,當她把翌日行程向我敘述一遍時,我腦筋裡頭像是翻譯機不停運轉,待她語畢我想接話,這回翻譯機反向再度運轉,感覺平時中文的簡單對話,現今用英文表達則要經過反應時間.....。
星期天是教堂日,有很多年紀相仿的高中生來做禮拜,可是我毫無頭緒該如何走入他們;不過在他們眼裡,這位「東方來的稀客」真是新鮮罕見,很快就張開雙臂與我攀談,外加我的英文名字Jacky以及中文名字中的承(Cheng),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你會功夫嗎?」
大家對於我這外國人很照顧,所以使很快的適應了美國生活,雖然遊子難免想家,但每週與台灣家人的國際電話分享,總感覺他們就在我身邊。如今這一年交換學生生活已經結束,我是大一新鮮人了,在美國這一年的生活被剪成一段段往事,一段繪有我壯闊年少珍貴的回憶往事。
我把這些珍貴的點點滴滴,利用文字與照片加以保存,它將伴隨著我繼續探索這浩瀚無窮的世界。
>>>>2006/10/11 國語日報 青春版 <肯塔基手札>
>>>><肯塔基手札>隔週三於國語日報青春版呈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