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台大醫院一名男子,靠著葉克膜,在無心臟的狀況下,捱過十六天。事發不久,有天我和一位心臟外科醫師聊到此事,他微笑,告訴我這則新聞一出來,又有民眾要問:「誰是葉醫師?」
葉克膜,音譯自ECMO,全名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它有個拗口的中文直譯「體外膜氧合」,是一種體外維生系統,原理類似開心手術的人工心肺機。它讓許多心肺衰竭的病人,有了暫時的生命維持。
1952 年,關於ECMO,還是極限挑戰。有句話是這樣說的:「1952年,醫師對於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孩童,所能做的僅是禱告祈求復原。」(A physician at the bedside of a child dying of an intracardiac malformation as recently as 1952 could only pray for recovery.)但1953年,Gibbon醫師發展出心肺機,成功完成首例開心手術。1955年,Kirklin將Gibbon的心肺機改良,並用於不同病症的開心手術。此後,歷經多位醫師努力,七○年代初期,終於有了ECMO的成功使用案例。
一般大眾很少會注意這段歷史,也很少會知道Gibbon或Kirklin醫師,但藉著傳媒,許多人認識了葉克膜。
葉克膜終究不是醫師,卻告訴我們一個心跳停止仍可存活的年代,一個生死重新定義的年代,以及一個媒體宰制名醫的年代。
>>>>2008/8/16 聯合報 聯合副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