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台灣出版業,可說是有史以來最慘澹的一年。台灣出版產業繁榮了五十年,大概再也沒有哪一年,比這個即將過去的2007年景況更糟的了。不論是2003年的SARS危機或去年的消費者信心危機,都沒有像今年這樣給予出版產業沉重的打擊。

表面上看,書市的暢銷書不斷推陳出新,本土作家也屢有佳作,但整個產業事實上已經面臨冰河期的威脅。以下年度大事回顧貫串整個出版產業與讀書生活最嚴重的問題,有些可能積習已久,到今年正式爆發,有些則是發生不久。無論如何,這些事件牽動了整個產業,影響更是方興未艾,尚未終止,未來幾年我們將會看見這些事件持續影響整體產業的興衰。

一、翻譯書全面搶占暢銷書排行榜
不論任何書店(實體或虛擬)、任何榜別(文學或非文學),每一期的暢銷榜上,翻譯書都占有一半以上的名次,小說類排行甚至高達九成以上。全年總銷量最驚人的書單,也毫不意外,全數由翻譯書包辦。最暢銷的本土著作銷量大約只有最暢銷的翻譯書五分之一不到,台灣書市全球化的程度,已經追上電影市場;任何在國際書市走紅的暢銷書,很容易在台灣衝上排行。

然而依照筆者2005年的統計,台灣每年引進的翻譯書大約只占全年出版總量的25%左右(見《老貓學出版》一書〈2004年台灣新書市場初探〉)。25%的書種卻占有50%以上的暢銷榜名額,翻譯書在台灣書市的競爭力由此可見一斑。

台北書展基金會在新任董事長林載爵倡議下,努力推動本土著作發展,預計在明年頒發首屆「書展大獎」,為本土作家創造聚光舞台。希望這樣的努力可以讓台灣早日度過暢銷榜好萊塢化的命運。

二、行銷格式化,選書輕量化
本年幾乎所有暢銷榜的書種,都依循雷同的模式出版、上市、進占排行榜。這些書仰賴大量的國外銷售成績、讀者和媒體口碑,加上基本的預購、試讀、通路推薦(或精選),嫺熟操作行銷工具的主流出版社,就容易取得銷售成績,因而使通路與作者(含版權代理商)更願意與具有操作實績的編輯部合作,台灣開始朝向大型出版社占據主要市場資源之路前進。

台灣強調暢銷書榜二十餘年來,我們親眼見證這個無可挽回的書市走向。今年我們看到許多出版人不約而同,發出「銷售兩極化,不是暢銷就是滯銷,中間書種消失,好書無法憑藉內容優勢與口碑自動銷售」的警訊,是這個長期過程最後的結果。然而當翻譯書出版量大量增加的時候,西方當代思想作品的譯介卻大幅減少(林載爵語)。出版的輕量化,使得過去活躍一時的哲學、思潮、經典、學術叢書,在台灣書市幾乎無法生存。

三、金石堂事件,產銷失衡的苦果
今年七月,國內第三大圖書經銷商凌域爆出退票倒閉事件,牽連所及,意外引爆了埋藏在出版社供應商和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之間,積怨已久的交易恩怨。這一場「意外」,其實也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最後結果。

十幾年來出版產業始終處於供過於求(書種多於書店可陳列面積)的產銷結構中,連鎖書店憑藉這種買方市場的優勢,對上游出版社和經銷商予取予求:折扣、退趴、獎金、物流、延帳,幾乎所有片面傾斜的交易條件都曾出現。然而市場地位實在太不均衡,上游業者即使不斷被剝削也始終敢怒不敢言,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路得寸進尺,步步進逼,產業鏈終於在最脆弱的地方繃斷。凌域倒閉就是產業整體所收穫的苦果。

金石堂事件後續餘波盪漾,至今未完全休止。可是台灣出版業已經元氣大傷,金石堂自身也同蒙其害。然而更糟的局面可能在2008年。

四、通路強勢壓迫,啟動產業轉型契機
繼金石堂之後,誠品今年也啟動了壓迫性的交易談判,由創辦人吳清友下達對出版社進行零合賽局的強勢立場,以進貨與否為籌碼,要求出版社接受誠品開出的交易條件。這一次談判氣氛之惡劣,可說是史無前例。

目前這個嚴重僵持的談判僵局,至今仍在檯面下持續進行,籌組通路秩序聯盟的相關出版業者,對未來一年書市的景況都頗為憂心。可預見的是,兩大連鎖書店業者都以不進貨、不賣你的書,作為己身的談判籌碼,對整體產業生態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所有利基型出版社被迫必須中止他們一向不可能做成暢銷書的出版計畫,市場上將只剩下主流的商業出版社能夠生存運作。

此外由於書店業者只維持暢銷書的正常採購,大部分非暢銷書都成為談判未成下的犧牲品,許多特殊主題的需求,勢必要尋求其他銷售通路供貨解決。讀者在兩大連鎖書店中找到特殊書種的比例將會巨幅降低,最後也被迫要在其他獨立書店或網路書店尋找所需的書種。

這勉強算是所有壞消息中唯一的好消息。當讀者被迫轉移買書通路,意味著其他替代性市場將會出現,兩大書店業者將會發現它們的市場占有率開始下滑,主客強弱的談判力量將會逆轉。出版業者也勢必尋找其他替代通路,以免市場寡占現象扭曲了產業生態。

台灣出版產業經歷了2007年的一連串風波,如果要仿日本模式選出版業的「年度漢字」的話,恐怕只有「苦」這個字才足以形容了。

>>>>2007/12/23 聯合報 讀書人周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