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月21日,作家張典婉在聯合副刊發表〈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比較兩岸文化消長,直指台灣文化生態在政治操弄下的艱難處境,引起廣大回響。
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文化評論者林谷芳深入探究今日這喪失動力、欠缺熱情、過於「平靜」的文化界,並從文化的本質為文化人尋找出路──或許回歸民間、抗拒權力,反可獲致更大的自由?(編者)
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問題問得好!在文化創意產業高唱入雲的今天,問這,雖不必然是當頭棒喝,卻最少能讓我們回歸現實。
政府變成業主,文化人成為廠商
台灣的文化界怎麼了?這是許多朋友碰到我常問的問題,問這,是因為現在的確跟過去不同,比起一九八、九○年代,這幾年的台灣文化界,「平靜得很」!
平靜,是因為生態更合理,大家能更安其位?當然不是。平靜是因為缺乏議題、喪失動力,更沒有了熱情。會如此,是很奇怪,因為政黨輪替後,社會力按理更能釋放,而文化人不就最需要自由的空氣嗎?那為什麼又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會變成今天的樣子,原因很多,但根柢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政黨輪替後的自由,其實只是個假象。原來,現代社會裡,權力的滲透與操控常細膩得讓人不知不覺,而即使你發覺了,也仍然有苦說不出。
舉例來說吧!自由開放的社會不就講究公開、公平的競爭嗎?於是我們就將適用工程的政府採購法也一體用於文化事務,讓政府變成業主,文化人成為廠商,但廠商既須看業主臉色,文化自然就低於政治。更何況讓文化人競標,還可二桃殺三士呢!
政府採購法是個例子,成立文化局也是個例子,多個公部門的文化單位有何不好?何況大家又那麼強調在地與自主,於是好了,既是政務官,文化局長一職正好拿來酬庸,文化預算也被統籌分配到別的局處,位階上了一層,實務只有更糟,許多縣市除了人事費外,幾乎已沒有什麼業務費可用。
只要你不接觸更好的,就不會覺得自己還不夠
地方如此,中央總不至於吧!這些年文建會經費較從前增長了許多,各部會的文化活動也愈辦愈盛,你能說它不重視?的確,是重視,因為它們比地方更知道文化可以做什麼,所以我們會不斷地有嘉年華,不斷地有主題具社會正當性的活動;當然,錢更可以拿來作置入性行銷,讓媒體為各項施政打造一個美好的現在與未來。而這些既然都合法,都為了民眾,你還能要求什麼?
所以說,平靜是自然的結果。只是,在這合法的政治綁樁下,平靜背後的抑鬱卻已讓許多人出走。
當然,政治綁樁也不是對所有文化人都不利,這些年我們突然冒出了許多才俊,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聲稱在舊的時代中被打壓,所以現在輪到他們出頭天了。而也的確,具正當性的立場,讓他們談起文化來果真也只剩下立場。這些年有過向公資源申請經費的人都曉得,什麼東西冠上了台灣、福爾摩沙、族群文化、南北平衡,錢就來了,內容不重要,立場才重要。
立場掛帥自然不可能談到質地,但文化的核心就在質地,歌誰不會唱,筆誰不會拿,但為什麼藝術家做的就動人,正因為質地。可質地不好的建設、活動為何還能持續下去?理由很簡單,只要你不接觸更好的,你就不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於是,就像台灣這幾年元首出訪都在出口轉內銷般,本土,不只讓政權找到了正當性,也讓「台灣的」變成「最好的」。在這裡,談歌仔戲不必從它與其他中國劇種共有的美學基礎、表現形式談起,只要強調它是我們自己的戲,「囝仔是自己的好」就可以了,你不須走入歷史長河,不須了解大陸變化。坦白說,就這樣,這些年來的本土論述已經敝帚自珍到讓許多小丑變成大師,有歷史視野、有生命丘壑的只好乘桴浮於海。
從民間做起,文化才能徹底跳脫與公資源糾纏的宿命
政治綁樁、立場掛帥、敝帚自珍,讓台灣這些年來的文化建設趨於空轉,甚至倒退。在這裡,有政治的操弄,也有文化人的異化,但難道有心人只能慨嘆是否還有春天?其實,也不盡然!
本來,自由從來就是一個意識到自己被局限才生出來的觀念,自由也從來必須經由生命自體去追尋才能獲得,而文化的可貴也正由於它呈現了這種生命自體的追求。因此,國家固有它文化作為的天職,但文化人與公部門間卻必然有它先天的對抗性在,也因此,是否能看透及抗拒權力的滲透與操控,其實才真正考驗著文化人生命的厚度。
看透、抗拒,應該有一連串的覺醒與運動,因為文化的主體固不在政府,浪費資源已是一件事,導致生態的顛倒更不可原諒,何況,我們還得為整個台灣文化的未來搶時間。但面對,更應該返觀文化的本質,較之政治,文化原有它更大化無形的能量,更有它可翻轉生命的感動,文化人要能一步一腳印,從民間做起,讓生命質地呈現,只有不待國家而自由,文化才能徹底跳脫與公資源糾纏的宿命。
>>>>2006/5/27 聯合報聯合副刊
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文化評論者林谷芳深入探究今日這喪失動力、欠缺熱情、過於「平靜」的文化界,並從文化的本質為文化人尋找出路──或許回歸民間、抗拒權力,反可獲致更大的自由?(編者)
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問題問得好!在文化創意產業高唱入雲的今天,問這,雖不必然是當頭棒喝,卻最少能讓我們回歸現實。
政府變成業主,文化人成為廠商
台灣的文化界怎麼了?這是許多朋友碰到我常問的問題,問這,是因為現在的確跟過去不同,比起一九八、九○年代,這幾年的台灣文化界,「平靜得很」!
平靜,是因為生態更合理,大家能更安其位?當然不是。平靜是因為缺乏議題、喪失動力,更沒有了熱情。會如此,是很奇怪,因為政黨輪替後,社會力按理更能釋放,而文化人不就最需要自由的空氣嗎?那為什麼又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會變成今天的樣子,原因很多,但根柢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政黨輪替後的自由,其實只是個假象。原來,現代社會裡,權力的滲透與操控常細膩得讓人不知不覺,而即使你發覺了,也仍然有苦說不出。
舉例來說吧!自由開放的社會不就講究公開、公平的競爭嗎?於是我們就將適用工程的政府採購法也一體用於文化事務,讓政府變成業主,文化人成為廠商,但廠商既須看業主臉色,文化自然就低於政治。更何況讓文化人競標,還可二桃殺三士呢!
政府採購法是個例子,成立文化局也是個例子,多個公部門的文化單位有何不好?何況大家又那麼強調在地與自主,於是好了,既是政務官,文化局長一職正好拿來酬庸,文化預算也被統籌分配到別的局處,位階上了一層,實務只有更糟,許多縣市除了人事費外,幾乎已沒有什麼業務費可用。
只要你不接觸更好的,就不會覺得自己還不夠
地方如此,中央總不至於吧!這些年文建會經費較從前增長了許多,各部會的文化活動也愈辦愈盛,你能說它不重視?的確,是重視,因為它們比地方更知道文化可以做什麼,所以我們會不斷地有嘉年華,不斷地有主題具社會正當性的活動;當然,錢更可以拿來作置入性行銷,讓媒體為各項施政打造一個美好的現在與未來。而這些既然都合法,都為了民眾,你還能要求什麼?
所以說,平靜是自然的結果。只是,在這合法的政治綁樁下,平靜背後的抑鬱卻已讓許多人出走。
當然,政治綁樁也不是對所有文化人都不利,這些年我們突然冒出了許多才俊,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聲稱在舊的時代中被打壓,所以現在輪到他們出頭天了。而也的確,具正當性的立場,讓他們談起文化來果真也只剩下立場。這些年有過向公資源申請經費的人都曉得,什麼東西冠上了台灣、福爾摩沙、族群文化、南北平衡,錢就來了,內容不重要,立場才重要。
立場掛帥自然不可能談到質地,但文化的核心就在質地,歌誰不會唱,筆誰不會拿,但為什麼藝術家做的就動人,正因為質地。可質地不好的建設、活動為何還能持續下去?理由很簡單,只要你不接觸更好的,你就不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於是,就像台灣這幾年元首出訪都在出口轉內銷般,本土,不只讓政權找到了正當性,也讓「台灣的」變成「最好的」。在這裡,談歌仔戲不必從它與其他中國劇種共有的美學基礎、表現形式談起,只要強調它是我們自己的戲,「囝仔是自己的好」就可以了,你不須走入歷史長河,不須了解大陸變化。坦白說,就這樣,這些年來的本土論述已經敝帚自珍到讓許多小丑變成大師,有歷史視野、有生命丘壑的只好乘桴浮於海。
從民間做起,文化才能徹底跳脫與公資源糾纏的宿命
政治綁樁、立場掛帥、敝帚自珍,讓台灣這些年來的文化建設趨於空轉,甚至倒退。在這裡,有政治的操弄,也有文化人的異化,但難道有心人只能慨嘆是否還有春天?其實,也不盡然!
本來,自由從來就是一個意識到自己被局限才生出來的觀念,自由也從來必須經由生命自體去追尋才能獲得,而文化的可貴也正由於它呈現了這種生命自體的追求。因此,國家固有它文化作為的天職,但文化人與公部門間卻必然有它先天的對抗性在,也因此,是否能看透及抗拒權力的滲透與操控,其實才真正考驗著文化人生命的厚度。
看透、抗拒,應該有一連串的覺醒與運動,因為文化的主體固不在政府,浪費資源已是一件事,導致生態的顛倒更不可原諒,何況,我們還得為整個台灣文化的未來搶時間。但面對,更應該返觀文化的本質,較之政治,文化原有它更大化無形的能量,更有它可翻轉生命的感動,文化人要能一步一腳印,從民間做起,讓生命質地呈現,只有不待國家而自由,文化才能徹底跳脫與公資源糾纏的宿命。
>>>>2006/5/27 聯合報聯合副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