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伊索匹亞的排名都勝過台灣時,台灣的環境警報已徹底響起。在「全球競爭力」排行中,今年台灣排名世界第四;對照倒數第二的「環境永續」成績,極端矛盾的指數讓人錯愕。台灣為何落後?面對難堪的數字,台灣應該如何翻身,給自己一條永續的道路?

 

 

 永續台灣」叫得響亮。但「世界經濟論壇」日前公布全球「環境永續指標」調查報告,卻把台灣的環境永續力評比為全球倒數第二,「連非洲的伊索匹亞都比台灣好,」這份已經在網路上無遠弗屆的調查報告,一大早就急壞環保署官員。

 

 

 台灣的情況非常弔詭。已成功建立富有形象的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行中,今年台灣排世界第四,僅次於芬蘭、美國、與瑞典,堪稱是世界重要的經濟力量。

 

 

 「競爭力指標」(CCT)的全球排名一向令國人感到驕傲。但今年首次將台灣列入排名的「環境永續性指標」(ESI)的調查結果,卻讓民眾感到錯愕。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環境品質間的強烈落差,值得此刻正忙於招兵點將的謝長廷新內閣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多年來,部份環境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某種對應法則,即所謂的「顧志耐曲線」。

 

 

 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葉欣誠說明「顧志耐曲線」,是環境經濟學中很重要的一條曲線,指的是當經濟發展到某個程度時,就會將資源轉移到環境問題上。即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和環境表現,通常會呈正向關係。

 

 

台灣積極爭取加入ESI

 

 從二○○○年開始進行的ESI,開始將全球的環境永續現況進行國家排比。不管是CCT、還是ESI,都被認為是重要的國際指標,兩個數據間也被認定具有一定關係,台灣在CCT的排名已是世界領先地位,卻一直未能被列入ESI的評比。

 

 

 部份台灣學者因此覺得這種情況相當可惜。葉欣誠等人基於學術研究立場,在二○○二年時,就曾在ESI工作小組的協助下,自行計算台灣的ESI分數,並進行排名。

 

 

 根據葉欣誠比對的結果,台灣在二○○一年一二二個國家中,排名第五八,連新加坡都在台灣之後;二○○二年一四三個國家中,排名第一一九名,即使第二年較差,仍然領先南韓的一三六名。台灣排名雖然落後,但在這兩年台灣均超越中國大陸與其他若干亞洲國家。

 

 

 當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祕書長劉銘龍根據葉欣誠的發現,曾經與葉欣誠合開記者會公布結果,呼籲台灣社會重視這項國際研究。劉銘龍說,在記者會召開前,他們曾經要求ESI確認其中的數據資料,那時。ESI對台灣就有印象。

 

 

 為了爭取與國際接軌,近幾年台灣學界、環保NGO團體、相關政府官員,都一直嘗試與ESI等相關學者聯繫,要求將台灣列入評比中。可能是因為各方的努力,今年台灣首度列入調查,在國家層次上並未受到矮化,不料卻出現「倒數第二」等令人發窘的調查結果。

 

 

水、土地、空氣落後國際

 

 行政院研考會主委葉俊榮目前亦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他分析今年ESI的排名時談到,在被評比的五大面相中,台灣在「國際參管」的排名固然不好,但也有九十五名,「可見國際參管情況不佳,並非是台灣評比低的最主要原因,」葉俊榮認為是與水、土地、空氣有關等項目降低了台灣的分數。這是因為台灣先天存在許多經濟與社會壓力,使得環境壓力相對增大。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王俊秀亦是「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召集人,他認為台灣排名落後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台灣有好幾個城市都市化太嚴重,許多措施常是治標而未治本,在政策做法上,本身就不永續。王俊秀說,環境永續也會受到政治影響。國內政治上不安定,幾年來政策跟著執政者變動,不可能永續,這對台灣的人民和土地都很不公平;兩岸不穩定也會導致部份民眾的「旅館心態」,這對環境保護影響都很大。

 

 

 而在細項部份,台灣因為人口密度高,分數都偏低。在「降低空氣污染」方面,計算標準是以每平方公里五人以上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硫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使用交通工具車輛數」來計算,在這個項目上,台灣是全球最後一名。

 

 

 歸納來看,台灣在「環境體系」大項排名最後一名,在「降低空氣污染」的細項上也是最後一名。同樣受到「京都議定書」關切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在台灣愈來愈嚴重。

 

 

 「二氧化碳產生量一直跟著台灣的國民所得走,」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指出,二氧化碳問題非常嚴重,台灣一直做不到節約能源,企業界非常不環保,台灣許多企業都是耗能的產業,就連光鮮亮麗的電子新貴產業也是非常不環保,科學園區的上游都是重金屬工業。

 

 

 據統計,台灣從一九九○年到二○○三年,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大幅增加一倍有餘,每人平均排放量,從一九九○年的五.五七噸,成長到超過十一噸。台灣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已佔全球一%,名列世界第二二位。

 

 

 溫室氣體問題日益嚴重,但在部份台灣產業界,卻還瀰漫一種心態,認為台灣並非「京都議定書」會員國,因此可以不用理會這個國際公約,更讓台灣的環境永續亮起紅燈。最近代表台塑企業爭取雲林大煉鋼廠的集團顧問郭炎土就表示,「台灣不是會員國,人家根本不要我們加入,被劃在中國那邊更好,發展中國家反而配額更大。」

 

 

 也因為這樣,當身兼「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在內閣總辭前,快速通過台塑集團在雲林的鋼鐵廠投資案,以及中油公司興建石化科技園區兩項重大投資案後,台灣的環境永續工程,也再一次受到重視。

 

 

 於幼華認為,台灣應該嚴肅面對國際評比的結果,台灣有許多政策長程來看都是不永續,台灣內部的環境指標系統同樣顯示遠離永續,「如果把台灣地下水、地層下陷都算進去,台灣一定是最後一名,」於幼華認為。

 

 

 不過也有專家質疑,ESI的調查,研究架構本身就存有偏見。於幼華指出ESI是一傾向西方價值的調查;葉欣誠在統計分析後發現,這項調查對地狹人稠的國家普遍不利,亞洲國家更是明顯偏低。以環境負荷來看,排名在前的都是人口很少、土地面積很大的國家,他們的土地負荷自然較低。

 

 

 王俊秀則指出東西文化差異的因素,他指出,西方觀點以密度低為適合人類的最佳狀態,但東方卻喜愛人口密度高的熱鬧生活,密度低反而對東方人的生活不利。

 

 

 「西方的密度研究在東方社會都是負面影響,用在西方就是正面,」王俊秀說。

 

 

數據統計與世界脫軌

 

 除此之外,台灣在數據資料的明顯不足,也是構成排名不佳的因素之一。行政院環保署科技顧問室顧問曹賜卿指出,總計在七十六項評分項目中,六十個細項有台灣的資料,有十六項ESI未取得台灣方面的資料,因此有七項資料是由ESI自行推估,但仍有九項還是沒有任何資料。

 

 

 曹賜卿說,「環境引起的天災傷亡率」這個細項,台灣因為資料空在那裡,結果就被打成一百四十六的最後一名。但脫離國際社會太久的台灣是否能夠提供正確且能與國際接軌的資料,也不免令人憂心。

 

 

 ESI在報告中說明他們的資料主要來自「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管道。劉銘龍說,他很擔心台灣到底能不能提出相對應的資料,因為這幾年國內資料在建立時,不論是單位與定義都忽略要與國際接軌,國際組織要尋找台灣的資料時,只好到「聯合國」、「世界銀行」去找。

 

 

 「台灣從未查證聯合國等資料是否正確,那些統計資料是對是錯並無人管,」劉銘龍說,現在必須講求國際化,台灣在這方面是明顯落後。

 

 

 對於這個問題,葉俊榮也深有同感。他指出,台灣或許在經濟類的資料已經做到國際化,但因為退出聯合國太久,其他很多統計資料均未能達到國際化,這是台灣最嚴重的問題。葉俊榮說,ESI大量仰賴聯合國等資料,但聯合國內有許多是替代性資料,這些資料其實並未受到驗證。

 

 

 因此葉俊榮強調,「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藉此機會,與環保署研究成立專責小組,並將仔細檢驗與比對聯合國的資料,以找出問題癥結所在。

 

 

 永續台灣,非一蹴可及,在此次排名倒數的震撼之後,更重要的是須反省永續台灣的實質意涵。

 



>>>>2005/2/15天下雜誌3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