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小小時,心情不好的最佳良藥就是把平日積累的零用錢拿去買一堆書,當時一本一百五到一百七的價格,五百元幾乎就可以換到三本愛書。現在,情緒低落到不行時還是亂買書,忙亂時在網路上逛書店,兩千元買將近五本書,虛擬介面導致總有兩本爛書的機率;閒暇時到誠品找新書,再轉戰到唐山、政大書城或水準,折扣價花了我八百元買三本書;有良心也有閒時亂迷路一通到小小書房或果菱,拿多一點錢買可能閒置許久也心儀許久的書。
這些從來都只涉及到場域氣氛、價格和消費的個人經驗,前陣子獨立書店開始推行圖書定價制度修法,激起大量出版觀察者與消費者的討論;另一個消息更直接衝撞到消費者的情緒,就是經營了18年的政大書城位於公館和師大的兩間實體書店,即將在10月底結束營業,身邊有人沮喪或者有人笑說:「老闆沒良心,把我們這些習慣的消費者丟下不管。」門口那一疊《破報》到底該移址何處也讓人傷透腦筋。就在傳言紛紛擾擾說政大書城經營者李銘輝將轉型網路書店經營時,《破報》記者與輝哥為此在大熱天下聊過一回,理解了書城之難,卻也同時異常清晰地懂得,企業體與獨立書店面對的未來是如此懸殊...
18年的書城歷史轉移
一提起營運了18年的政大書城,大家直接聯想到的就是折扣低廉,無論是假日或平常日,總不會出現門可羅雀之景,為何會在去年年初重新裝潢過後不久的此時,選擇將公館與師大的書城收起,成為眾書友揣測營運狀況不佳的原因。在與李明輝見面前,我試著辜狗輸入「政大書城」,出現的連結多半是「不敵網路」或「棄實就網」等關鍵字,但在與輝哥聊天過程中,令人意外地他這麼說道:「網路只是副業,我只是投資不插手經營...主業還是實體書店,我不過是把台北的營運成本拿到二線城市的兩間書店和花蓮...之後等到樣子確定,大家絕對不會說我沒有良心...」
從事書店經營已屆四十年的輝哥,無論是18年前位於政大校園內的書店,或12年後在師大的店面,彼時開展都還在台灣出版業興盛之時。提起過往的出版業榮景,輝哥說道,從解嚴前戒嚴法與出版法的限制,人民飢渴需要資訊的心態使出版業蓬勃發展,伴隨著當時升學主義,教科書支撐著書店成為主要獲利來源,乃至於解嚴後資訊爆炸,「從經營管理的書籍,到心理學、科文類別,都帶動了整個出版業,當時在政大經營書店很好做...」而這種榮景到了2000年後,開始出現改變,包含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網路書店的興起,終至2004年命定了出版業者走下坡的方向,輝哥回憶著:「以雜誌來說,以前一年會出現十幾種新的雜誌,到2004年之後,爆發力整個消失,不只新雜誌很難出現,連舊的都一一消失...」
儘管如此,政大書城的營運仍未遭遇困難,即使在書店生存戰的今日,靠著「行有餘力再行開店」,買厝不租房的穩扎穩打,李明輝只要抓著17%到18% 的獲利,營運便沒有太大問題,加上背後提供書籍的大盤商折扣較低,因此持續提供低折扣的吸引力,政大書城仍舊得以在商場上站穩腳步。但在此之後,輝哥接著說:「其實我的書城理應不該受到影響,但可能是人的惰性,走入書店的次數減少,這兩年的業績滑落15%到20%,當然還沒有賠錢,但每個月都滑落的狀況,加上(師大店)營運成本太高,每個月人事費和其他開銷平均70萬,算一算一個月收入三十萬,要調漲薪資根本不可能,再加上只要來個小意外,像是火災或甚麼,我就要倒閉了...」因此,李明輝在兩個月前毅然決議將台北兩個書城收掉,一方面投資博客來網路書店前總經理張天立的新網路書店,一方面將實體書店重心移到業績持續成長的高雄兩間店面,並企圖在「沒有任何一間像樣的書店」的花蓮開闢新據點,「台東都有誠品,花蓮卻連誠品或金石堂都沒有;誠品沒有去花蓮,我可以去...我想至少可以享受漫活和另一種層次的文化水平。到二線城市創造在地文化,對我來說還是服務人群。」
折扣烽火連天,圖書定價制的未來何在?
政大書城業績下滑卻每個月依舊維持有三十萬左右盈餘的同時,獨立書店卻需要想盡辦法舉辦課程、讀書會、座談會、放映會,以吸引多一些人走進去。就在打開博客來五折到七五折的廉價書價使人趨之若鶩時,卻也讓消費者忘了書籍高訂價的不合理,甚至出版業以書養書、業務主導選書、編輯專業退位,以至爛書充市的文化崩盤危機。除了網路書店,便利商店、量販店的分食,導致複合式經營的中小型書店立足點率先被啃食,而獨立書店在前陣子推動的「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活動,主要師法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圖書統一定價的理念,試圖在台灣出版折扣殺紅眼的當下,衝出一條生路。
由此向下,似乎指涉了政大書城的折扣吸引力,乃是屠殺獨立書店生存權的一環。然而詢問了輝哥,他的答案竟然是:「很多人都以為我在破壞市場價格,其實我是在捍衛我的工作權。」原來最早進入政大校園開設書店時,合約上明白就寫著,必須賣得比其他書店都便宜,「就是誤打誤撞變成這樣的經營模式,到後來不賣便宜還被消費者告...」靠著背後大盤商的低價折扣,以及無須負擔租金和裝潢費用的策略,政大書城歷經了18年的時間成為一個企業體,與獨立書店面對不同的未來考量之時,卻至少是個有良心的經營者。不同於一般雇用工讀生節省人事費用的經營手段,政大書城的工作人員都是正職員工,更甚,在兩間書城結束營業後,「員工也保證不會失業...員工跟你同樣享著幸福賺的錢,事情才會順...」
就在網路書店引爆的折扣戰成為書店經營困難的眾矢之的時,李明輝選擇轉移政大書城的實體所在地,並至少保存了員工的工作權。然而實際上,除了折扣的表面癥結,出版業逕選普世熱賣重點書、實體商店主銷新書的策略,才是真正成為文化累積逆走和閱讀需求貶值的核心要點。李明輝就直接說道:「台灣的問題主要不在折扣,而是人民不讀書,圖書定價根本不可能成行,因為根本沒有條件。」輝哥舉例,政府每年圖書標購案,競標者總是以55折到58折投標,轉向出版社要求45折或5折的價格供貨,「否則就刪單改買狗屎給政府准」,導致優良產品邊緣化,好書進不了圖書館。輝哥憤怒地說:「為何政府的錢不賺?如果政府圖書標案有明確性挑書,不是拿一千萬給你標,說這本沒有拿其他兩折的爛書來補,甚至與標案書籍不符得扣押標金,台灣閱讀人口和習慣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倘若連政府圖書標案皆如此,我們有甚麼餘地希冀台灣能夠像日本有遠見地立法維護人民讀書與文化接觸的權利?甚至捍衛出版品質與書店經營的未來大道?
>>>>2010-08-19<破報>復刊624期
- Aug 27 Fri 2010 13:14
陳韋臻◎寫在政大書城離去前-李銘輝小談書店經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