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副刊前不久刊出張典婉小姐的文章〈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提及目前台灣文化消費人口越來越少、文化無力的種種現象,政府部門補助文化的款項層層受限,使得有心投入的文化人徒呼無奈,而文化活動受外行公關公司操作,有淪為競技場之虞……讀來令人眼前飄霜,冷啊!

文化活動在台灣,這幾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啊?就連許多報紙的文化版都縮水了,有的乾脆撤下文化版。文化,落得如此蕭條嗎?文化人的日子真的是越來越難過了嗎?不轉業就轉戰到對岸嗎?忝為吃文化飯的一分子,怎麼去看待這個問題?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許,用比較對照的方式較能抓住頭緒。既然要比,當然先和以前的自己比一比;再來,跑不掉是和對岸比一比,理由是台灣的文化人常跑大陸,不由得你不比。

和過去比一比
既然要比較,總不能橘子比香蕉。文化的領域其實頗大,隔行如隔山,音樂、表演、舞蹈、美術……環境各不相同,以自己接觸美術的範疇去瞧其他項目,有可能落差很大,但大家都說出自己的感受,加總起來,說不定就可以兜攏出一條清晰的脈絡,看看還有沒有可以回春的作為?

猶記得一九八○年代的台灣,畫廊業如日中天,一個台北忠孝東路阿波羅大廈內就聚集了好幾十家畫廊,每個星期六、日,光趕場開幕酒會就疲於奔命,畫廊老闆及來賓忙著數紅點(售出的作品貼一個紅點,有時發生不只貼一個紅點的怪現象,那是買家指定畫家再畫一張類似的作品),看看是誰的行情拔得頭籌。那時當紅的台灣畫家個個門庭若市,前輩畫家的行情更俏;聽畫家形容,油畫顏料未乾,畫作就被畫商搶走,或沒拿到畫先砸錢訂畫的情況,不少畫家因而放棄教職當起專業畫家,不然生意好到來不及畫呀!接著,拍賣市場的旋風颳起,不但本土的拍賣行興起,國際的大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接續登陸台灣,畫市一片榮景。

唉呀呀,曾幾何時,部分畫廊歇業,國際拍賣公司也撤離台灣,光環褪色,難道文化也跟著褪色了嗎?提起這段前塵往事,難免被嘲為白頭宮女話舊事。究其原因,一言難盡……

有位在國立大學任教的畫家教授,當年也是行情一級棒的當紅炸子雞,最近飯後輕鬆地吐露:「還好那時候沒有辭去教職,教書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當年繪畫行情好的時候,雖然種種警語不斷出籠,擔心長此以往,藝術的價值會淪喪在商業的市儈之下,現在看起來,滿好笑的。

照說繪畫市場本來就有起有伏,市場好壞不應是唯一反應文化活絡的指標,只不過這常是人們最直接的話題。一九九○年代至今,原本存在可以讓台灣文化氛圍再度活絡起來的契機,可惜在大環境不安的情緒下也錯失了。要知道活絡文化的氛圍,要給有眼光又沒有私心的文化主政者,至少三、四年的在位時間做出成績,而不是短時間馬上要呈現出業績。

和對岸比一比
有人說,大陸的藝術市場至少會熱到2008年,甚至是2010年。想想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級城市外,其他每個省分,各自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拍賣場次,骨董、畫作的交易、炒作不斷在各地進行,這是中國在房市、股市之後的另一種新興文化,投資者與投機者並肩,他們喊出一句:「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你信嗎?不管你信不信,許多人相信只要搭上這班順風車,既披著文化的外衣,還能賺大錢,何樂不為?何況它的興盛,台胞及外國人還都貢獻了許多教戰經驗及金錢心力,誰教這個場子就是越炒越熱,讓人心動?

根據最近出爐的2005年中國地區藝術品拍賣成績,光從中國嘉德、中貿聖佳、北京瀚海、北京保利、北京榮寶,到上海朵雲軒、杭州西泠等多家重要拍賣公司,檯面加總起來的成交額就約達六十億人民幣,幾占全國全年藝品成交額的一半。而今年在紐約的蘇富比三月春拍,首度舉行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成績傲人,最高成交價是四川畫家張曉剛的肖像畫〈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落槌。中國藝術市場的起飛,從2003年始,逐漸加速狂飆,畫作方面先從傳統水墨的走紅,延伸到西畫的大受歡迎,從老牌知名畫家李可染、林風眠、吳冠中……轉戰到現今的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等F4,新秀及出土人物還不斷冒出。

市場有了人、時、物,絕對少不了地,四個要件具備,方成為「勢」。舉例北京的798大山子藝術區,自2001年後從廢棄的廠房中逐漸發展出來,如今結合新潮畫廊、藝術家工作室、出版傳媒、餐飲酒吧、咖啡店、書店、藝品服飾店等,近兩年來已快速成為一處耀眼的藝術社群,加上多次藝術活動曾在這裡舉行,使它的知名度快速上升,早已變成大陸時尚人士、外國遊客、前衛藝術家在北京進出的新區塊。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報導該藝術區的文章在報端發表,配上圖片,很得到一些回響,當時台灣知道北京798的人還不多。現今台灣已有畫廊轉戰798開店,同時其外圍及北京多處聚落紛紛成立藝術家村,聚集畫家。要知道,在那片廣大的土地上,想揚名立萬的畫家都從外地前往北京、上海找機會,而外商及政府出錢蓋硬體,全世界的建築界名角也都到那裡接案子、蓋房子,老都市很快有了新樣子,用錢賺錢(真賺或預期會賺),這種趨勢及想像,怎能不像個大吸盤,帶動周遭的產業共襄盛舉?而文化隨之反映時代,先熱騰再沉澱吧,那是要靠時間累積的,不是嗎?

聽到、看到這股現象已有時日了,先行者已卡了位、鈔票入了袋,而文化產業仍是處在浪頭上,雖然後勢如何,會一路長紅或歸於平淡,現在也沒人能料。不過,中國土地太大,戰線應可延燒很久,眼前是知名藝術家走路生風,作品常被搶購一空,先砸錢也不一定拿得到。

文化產物等不等同商品,見仁見智,最好叫好又叫座。台北五月剛剛落幕的畫廊博覽會,稍稍傳出好消息,這次以台灣當代為主力的畫廊,成交量大都比往年大幅提高,短短幾天展出,總交易金額也達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莫非,它是春天的第一隻燕子?


>>>>2006/6/12 聯合報 聯合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