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現在的高雄市就像一名少女,還很年輕,有無限的可能。

 的確,高雄市這幾年改變很多,原本骯髒的愛河已成為市民下班後最佳的休憩空間,而道路上更豎立起一盞盞先進的太陽能路燈,在外遊子每年返鄉都發現這個城市又給他們一些新的驚奇。

 但是這幾年的高雄也跟少女一樣有些青春期的煩惱,面對轉型,高雄似乎還沒有找到她獨特的性格和走向。「就像我女兒,她總是喜歡把她在外面看到,覺得很漂亮的東西統統塗在臉上,」義工解說員洪素珠站在往返旗津的渡輪上,望著高雄港的夜色,開了個玩笑。

 雖然市政府這幾年致力於綠化和點燈,企圖以水岸城市的美麗意象取代過去工業城市給人的負面形象。但是過去工業發展所遺留的問題,就像少女背部的粉刺一樣,看不見,但是依舊存在,這些都是高雄市民期盼未來的市長要解決的。

 舊有問題當中,一般民眾最關切的是經濟與就業的問題。二十年前《天下雜誌》曾用「冒險家砌成的城市」,來形容高雄的經濟是靠大量來自外地的投資者和勞工堆砌而成的。

面臨產業轉型挑戰
 但是從二○○一年後,這種人口成長就開始趨緩,去年甚至呈負成長。顯示這個城市,正在面臨產業的轉型。

 這幾年如亞太營運中心、自由貿易港區等幾項大型計劃都推動不順。使高雄市在經濟政策上處於停滯的狀態,代理市長葉菊蘭鮮少公開談論經濟政策,而改以塑造「適合居住的」城市為目標。

 避談經濟政策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因為高雄市重要的產業都不在市府的管轄之內。高雄港歸港務局,加工出口區歸經濟部。高雄市無法規範產業的發展,卻要承受產業所帶來的污染、交通壅塞等外部問題。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副教授曾梓峰指出,從日本人建港到十大建設,高雄一直配合中央的經濟政策,扮演生產者的角色。當生產優勢不再,過去的發展過程並沒有培養出在地不可取代的技術和研發人才,這也是高雄沒有辦法獨立發展經濟的因素之一。

觀光建設缺乏地方特色
 近幾年,從修建情人碼頭到為二○○九年主辦世運所做的準備,都顯示高雄市政府似乎想用國際觀光當作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

 「但是高雄總不能只靠賣咖啡創造經濟吧,城市的產業應該要多元化,」中山大學都會發展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主任郭瑞坤提出了他的疑慮,「現在好像只有在唱『再會吧!港都』的時候才會想到原來這裡是個港都,高雄的發展絕對不能忽略港口和加工出口區。」高雄要走出經濟困境,需仰賴地方政府和中央有效的分工合作。

 現在,即便高雄要發展國際觀光,也仍有許多要努力的空間。

 「愛河、城市光廊都沒有不可取代性,」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直接地指出觀光建設缺乏地方特色的問題

 連多年來致力於愛河整治的文化愛河協會理事長許玲齡也表示,「愛河其實是淪陷了。」周邊商家不受管制的擴張,讓沿岸都是相似的咖啡店。「應該要有軟體規劃,讓觀光客了解高雄的歷史和文化,」許玲齡說出她對愛河的想像。

 面對觀光發展的現狀,藝術家出身的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俊賢則認為,一個城市的性格形成不易,早期高雄工業城市的特性激發了許多在地的創意。有遠見的政府就應該強調城市的性格,「工業的背景現在看起來是負擔,說不定未來也可以成為這裡的特色,」李俊賢笑了笑。

 發展觀光時,另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也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就是高雄的交通。

 「高雄市每條馬路都很大,但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你都很難到,」曾梓峰嚴厲地批評。

汽機車數量居全國之冠
 高雄市登記汽機車數量高達一五五萬輛,平均每位市民擁有一.○二輛汽機車,高居全國之冠。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後即使路上的藍領勞工已被白領上班族取代,每到上下班時間,中山路上擠滿了機車的景象依舊。追究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高雄缺乏有效率的大眾運輸,使得市民只得靠自力救濟。

 去年的高雄捷運事件後,高雄的交通問題又浮上了檯面。當官員們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時,高雄市民卻仍然無法想像捷運通車後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塞在上班車潮裡,一名陳姓計程車司機搖搖頭表示,「捷運不是蓋好就沒事了,高雄人習慣直接到目的地,要讓我們改搭捷運還需要些時間。」

 捷運即將在今年底通車,屆時要如何引導市民使用大眾運輸也是下一任市長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指出,「交通能改善一個城市土地和能源的使用效能,甚至改善空氣品質。但是錯誤的規劃將導致市民居住郊區化,反而造成更多的能源浪費和污染。」因此政府應該加強與市民溝通,了解交通建設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後再做整體規劃,才能發揮正面的交通效益。

 除了交通混亂之外,以前高雄給人們的印象,一向跟污染脫離不了關係。高雄的水不能喝,天空灰濛濛的。

 這些在近十年因為市政府的努力和重污染工廠的外移而有大幅度的改善。現在高雄人已經不用到加水站買水,而每年空氣品質不良天數比例也從二○○○年的一○.二%降至二○○四年底的五.九%。高雄市人口密度雖然高居全國之冠,但是每人享有綠地卻仍是台北市民的兩倍以上。

藝術要與市民生活結合
 環境改善了以後,市民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跟著提升,現在市民不只要休閒空間和藝文活動,更要它們有深度、有地方特色。

 三年前第一屆的貨櫃藝術節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今年卻感受不到相同的人氣。許玲齡認為,「主要是因為作品偏藝術,而不是偏貨櫃。」市府所引進的公共藝術多沒有與市民生活結合,讓市民除了看熱鬧之外,沒有感動。李俊賢說,「市府有時候為了衝人數,會忘了好的藝術是需要讓人看得懂,能慢慢欣賞和討論的。」

 曾梓峰認為政府不需要花大錢做建設,也可以讓城市具有地方特色,「改善生活品質也有可能產生內需型的經濟,只要把環境、建築的標準都提高一點,符合的給予適當補助,民間自然會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和產業。」

 儘管高雄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高雄的市民卻還是以他們的城市為榮。從夜市小販到銀行經理,都可以聽見他們用爽朗的笑聲歡迎來自各地的客人。

 在轉型的過程中,高雄市民那種草根、熱情的特性依舊存在。對於下一任市長,市民有個共同的期望。「希望他能在這裡扎根,認識高雄在地的特色,並且將熱帶城市的生態、文化特色發揮出來,」李根政笑著說。

高雄不需要過客
 至於什麼樣的人不適合擔任高雄市長,郭瑞坤認為,「高雄不需要過客、不敢面對問題的市長!」下一任高雄市長必須勇敢的面對如何跟中央合作促進經濟的問題,如何抒解交通困境的問題,以及發揮高雄在地特色,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問題。

 最重要的,要怎麼做到這些呢?二月中來訪的德國漢堡市經濟及勞工廳長烏達(Gunnar Uldall),從八五大樓的會議室裡指著窗外的街道說,「那就要多問問他們,真正的專家就是這些高雄的市民。」



>>>>2006.03.01天下雜誌第34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