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政治面來講,台灣的大環境就是一個與國際社會脫軌的環境,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一個是梵諦岡(其為聯合國永久觀察國,一樣隸屬於聯合國的體系)另一個是台灣,但因政治因素特殊,上網流覽聯合國官方網站,非會員國(Non-member)一欄只列舉梵諦岡不見台灣蹤影,因為在目前國際社會上,台灣還是未獲大部分國家承認的國家,即使被承認,也只能是說不出口的精神上承認。

 

 

    

 

 

是不是台灣的國際空間被打壓太久,連民眾也日漸習慣於這種處境,自外於國際社會,對於國際事務麻木不仁了呢?

 

 

 

 

我贊同龍應台女士的論點:國際化可能不是劍拔弩張的「去中國化」,反而是把「中國化」當作一種全球優勢來吸納融會。泰國在農曆年節期間打出口號,歡迎大家到泰國過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吸引全世界大批觀光客;韓國在幾年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韓國的文化資產,此舉引來中國當局的強烈反彈,韓國人說的很妙:端午節雖然經由中國傳入,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早就成為韓國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是韓國的文化資產。據了解,中國知道韓國這個舉動之後也開始加緊搜集資料,不讓韓國搶走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慶。泰國和韓國自古皆為中國鄰邦,受到中國文化深度薰陶,但是他們巧妙地將文化中包含中國文化的部分發揚光大,但同時又不忘維護自身文化,所以最近韓國將帶有貶抑意味的首都漢城改名為首爾。日、韓發展圍棋文化多年,成功推動圍棋職業化,圍棋在台灣一向是小眾人口,近年來才廣受歡迎,推究其原因卻是一部來自於日本的漫畫「祺靈王」。反觀台灣,缺乏泰、韓、日本巧妙運用文化中的中國素材成為競爭優勢,反而是一直在「中國化」「本土化」的臼思維泥沼裡空轉,相較於泰、韓,台灣的文化脈絡裡,具備更深層廣泛的中國文化因子。別人能,台灣真的不能嗎?

 

 

    

 

 

台北吃得到中國各省的美食和台灣本土料理,台灣的飲食文化資產之豐富獨步全球,不管是東北的酸菜白肉鍋、山東水餃麵食、四川麻婆豆腐、台南的鱔魚意和新竹米粉,都已經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化與本土化也可以不要劍拔弩張和睦相處,兩者並非有你就無我、非贏即輸的零和局面。政府近來大力提倡創意文化產業,在全世界日益重視中國文化的今日,如何發展出融合中國化與本土化的創意文化、端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台灣製造」佳餚,以迎接國際化潮流,考驗著所有台灣人的智慧。

 

 



>>>>2005/4/6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