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常常聽到「情人眼中出西施」這句非常浪漫的話,而您很可能也和大多數的人一樣,都被「對熱情的嚮往」沖昏了頭,相信「美貌」真是個個人的選擇。如果您確是這樣想,那麼您將如何詮釋「愛美是人的天性」這一句至理名言?前一句話指的是,對美貌的判定標準因人而異,而且這個個別差異的緣由,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結果,也可能是天性使然,沒有什麼規則可言。但天性又是什麼呢?對「美」的審度到底是普遍性還是個人化?這兩句俚語看似成理又相互矛盾,您應該已經體會到科學家在面對「前人智慧」的困境了吧!所以科學家不太願意去研究美的感知,並非他們心中沒有美,而是在科學的架構裡,很難去理解什麼叫做美,也確實不知道如何去界定美,遑論進一步去分析研究?!

 

但「愛美」這件事實在是太重要了!人為瘦身、整形、「隆」此「縮」彼,可以傾家蕩產,王公貴族可以不要江山,寧要美人,霸王烏江自刎要先別姬,後主倉皇辭廟也要揮淚對宮娥,歷史上更不乏一個又一個「一笑傾城,再笑傾國」的故事。埃及有艷后、唐王有貴妃,神話中有海倫、史實裡有陳圓圓,她們的美有共通的特徵嗎?環肥燕瘦,各有所愛,是真的嗎?還是「美貌必有本,顰笑再生姿」呢?也許科學家可以客觀的方法來幫我們解解主觀的困惑吧!

 

如果愛美是天性,那麼我們就先從個體出生時開始測量起吧!因為先賢至聖也曾斷言:「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趁著初生嬰兒還沒機會受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默化,先一步觀測他們對臉形的美與否,有沒有普遍性的感受。也就是說,為了證實「愛美是人的天性」,科學家必須搶先在嬰兒被社會化以前,就測量到他們對美麗的臉形確實有特別的偏好,而且這偏好是可靠的(即有信度),也確實針對美貌的向度而做的抉擇(即所謂有效度)。

 

首先,科學家要為「客觀界定美貌」這個向度去建立一組女人臉形的相片,相片中每一張臉的髮型都差不多,除了眉毛及五官的變化之外,其他可能影響臉形特徵的變異都盡量去除,譬如都不戴眼鏡。用這樣謹慎小心的態度去拍攝出20張不同女人的臉的相片,然後請100位大學生各自針對這20張臉做出美或不美的評估,計算這100人的給分得出平均值,就會得到這20張臉由最不美到一般到最美的排列。我們把這20張臉的美的程度量化,有了客觀的美的高低排序。

 

接下來,再到婦產科醫院找到40位4~6個月大的嬰兒,每次測試一位。讓嬰兒坐在媽媽的懷中,正前方放著兩個電視銀光幕,左右對稱,銀光幕上各有一張由20張臉隨機選出的臉,然後測量嬰兒的眼光在每一張相片停留的時間,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一再證實嬰兒「偏好注目」的時間,反映出嬰兒對該物件的喜好傾向。因此,我們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嬰兒可能區分這20張臉的照片嗎?第二、如果第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則這20張臉的排列次序和那100位學生所排的次序有關聯嗎?在我給您答案之前,必須提醒一個重要的實驗步驟,即媽媽必須要戴上眼罩,否則透過肢體語言,媽媽的喜好可能就在無意中影響了嬰兒的選擇。

 

類似的實驗在好幾個嬰兒實驗室都得到同樣的結果,嬰兒不會說話卻能用眼睛表達他們對美的看法。他們偏好注目的排序,和成人的美的排序,有很高的相關,充份表示了愛美果真是人的天性。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經過20幾年的社會化,大學生對美的看法竟然和初生嬰兒沒有兩樣,表示愛美其實是有很深的生物基礎的。

 

上星期,在一場對學生家長的演講裡,我興高采烈的報告了這個「嬰兒愛美人」的實驗結果,演講後,好幾個媽媽卻一致發言,說為什麼花錢、花精力做這些實驗,嬰兒愛美的事實,媽媽都知道,心理學家真是多此一舉!我只能告訴她們,科學的知識不能只憑印象,一定要系統化,才能去蕪存菁,才能驗證細節,才能發現機制,才能提升理論的水平,才能有憑有據的告訴審美大會的承辦單位:「讓初生嬰兒當裁判,保證過程公正,選出絕對的自然美!」

>>>>2004/10月號 科學人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