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檢查兒子的作業,忍不住笑出來,成語造句──「如魚得水」,他寫著:「劉備自從得到了軍師諸葛亮,簡直就是如魚得水!」;「老當益壯」,他則寫著:「三國時代裡的黃忠真是老當益壯,七十五歲了還能帶兵打仗!」我想老師出十題成語,他照樣能寫十個三國人物在上頭。他現在呀,一肚子三國!

不只兒子,幾個月來,三國突然像潮水般淹沒我們一家。先是兒子迷上《三國演義》,讀了好幾個為少年改寫的版本,聽了早期魏龍豪、吳兆南《歪批三國》、相聲瓦舍《蔣先生你幹什麼》等等相聲猶覺得不過癮,我搬出原典給他瞧瞧,他咋舌,太厚也太文言了。他才小四,是早了點,我自己也是到高二才讀原文。四處打聽之下,有朋友推薦侯文詠和蔡康永合說的《歡樂三國志》CD,說不但有趣,也頗能尊重人物,不扭曲歷史。我將信將疑,網上郵購幾集聽聽,呀,全家搶著聽,一口氣把整套購足,開始了我們熱烈的三國夢。小孩每天功課一做完,便打開音響續聽;丈夫把它灌到手機裡開車時聽;我則灌進iPod,坐車時聽。

傳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瘋瘋癲癲,一日有乞丐上門,求他施捨,說已經「斷糧」幾日了,羅貫中正寫到〈群英會蔣幹中計〉,周瑜領著蔣幹察看後營,炫耀糧草滿倉,一聽乞丐提到「斷糧」,隨口便說:「營內糧草堆積如山,即可取之!」那乞丐便把他家的米糧全搬光了!

我們一家子讀《三國演義》亦是神魂顛倒。最近丈夫忙報稅,兒子問我,為什麼每年都是爸爸報稅,不是妳呢?我說因為媽咪非常害怕表格,總是「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兒子的鋼琴老師恰好姓周,他上完鋼琴課對我說老師說他曲子沒彈熟,下禮拜要多彈幾遍,我說:「不好好練琴,『曲有誤,周郎顧』哦!」他笑倒在我懷裡。他從小不愛吃豆類食物,這下好,要他吃下餅裡的豆沙餡,他對我吟誦:「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念完自己爆笑出來。上餐廳吃飯,有侍者推來炒年糕問我們要不要,我們一家強忍住笑意,那侍者莫名走開,我們仨馬上合唱起平劇《天水關》收姜維那段唱詞:「這一班,五虎將俱都喪了,只剩下那趙子龍他『老賣年糕』!」反正什麼事我們都能聯想到三國!

吃飯時,話題也全是三國,丈夫和兒子督促我快寫一篇科幻小說,描述諸葛亮在西元2100年搭乘時光機回到三國時代,故能熟知天文學、氣象學、心理學、地理學、物理學、數學、機械原理……我朝遠遠那桌一個頭髮染成金黃色、皮膚曬成小麥色的漂亮辣妹瞄了一眼,接道:「對對對!孔明搭時光機過去,怪不得他老婆皮膚黑、頭髮黃,大家都說醜,就他一點也不介意,他說不定覺得美極了呢!」

我聽《歡樂三國志》的進度最慢,丈夫和兒子早都不知聽幾遍了,而我聽著聽著丟開了,是因為喚起了重讀原典的興致,也不想看發黃的舊書,便又新買了三民出的上、下兩冊毛批版本,熱熱鬧鬧從頭讀起。連著兩禮拜每晚熬夜讀,讀到後來,難忍悲抑。

追憶自己十六歲時讀三國,大概就只覺得好看吧,並沒有太大的興亡感慨。年少時,讀紅樓哭,讀三國笑。《紅樓夢》讀幾次就哭幾次,在大學宿舍裡讀得淚如雨下,被室友安撫要「節哀順變」的笑話早就在同學間傳開,怎麼人到了中年卻會轉性?現在有時翻翻紅樓的一些片段,不覺好笑起來,大概也是笑自己從前的純真與對愛情的嚮往吧!不可思議的是,今日讀三國,卻難過得偷偷在被子裡掉眼淚了。最難過處,自然是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毛宗崗於此處眉批:「千古以下,同此悲憤。」是否不僅因為年歲增長,更因為今日所處的時局混亂,政治黑暗,特別令人感到悲傷呢?

我找來相關的書籍,甚至爬上梯子,搬下我放在書架最上層貼近天花板那套鼎文書局出版的二十五史裡的《三國志》(啊!我幾乎忘了自己年少時熱愛歷史,曾經發願讀完這整套中國歷史啊!),對照那些精采的故事,究竟哪些載於正史?哪些屬於傳說或是羅貫中杜撰?兒子每晚繞在身邊,不停的要我說給他聽。

有一本遠流出的《走訪諸葛亮》,他細細讀了起來,並且歸放在他自己的書架上據為己有,因為那裡面有許多諸葛亮的塑像,好帥呀!諸葛亮本來就帥,電視或漫畫中常把他塑造成瘦小留一撮山羊鬍的怪老頭,京劇裡的孔明則是掛鬍子的老生,真是大錯特錯!孔明年紀比劉、關、張、周瑜都小一大截,他走出隆中那年是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才二十六歲,劉備已經四十五,周瑜也已經三十二歲。《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那時代八尺約一八○公分,跟張飛一般高。《三國演義》則說他「面如冠玉」;連死後,鍾會拜祭武侯廟,是夜於夢中看見諸葛亮「顯聖」,其出場,「一陣清風過處,只見一人綸巾羽扇,道衣鶴氅,素履皂絲,面如冠玉,唇若塗硃,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本書走訪大陸三國古蹟,拍攝諸葛亮的造型照片均偉岸清奇。

有一本寫《三國演義》之外各種民間傳說,比演義更誇張神奇的諸多小故事,我讓孩子自己去讀。而許多評論三國的書,他沒興趣自己讀,卻仍纏著我一本一本告訴他那些作者的觀點。每本我們都談得津津有味,譬如大陸學者傅隆基的《解讀三國演義》一書中有一篇〈最完美的英雄〉,寫的是趙雲,三國勇將中我和兒子都最愛趙雲,我念出傅隆基說趙雲為人「有才有德,有智有勇,既忠厚平和,又精明謹細」,我說也許正因為趙雲平和,所以才能活到「老賣年糕」(老邁年高)吧!一說起這個,我倆便又手舞足蹈。

後來讀到大陸所謂「學術界超男」易中天的《品三國》,卻讀得我氣不打一處來!那書大半本的筆墨在寫曹操,大有為曹操翻案的架勢。《三國演義》明顯是站在劉備這一邊,曹操則是奸臣,至多被認為是「奸雄」,讀毛宗崗批的版本,其痛恨曹操的程度,常使我忍俊不住。明清人熱愛劉、關、張,孔明更不必說,愛到極致,便把他神化。但民國以來,為曹操翻案的已大有其人,最有名的是魯迅,說曹操有本事,「至少是一個英雄」;又如毛澤東,說寫小說的士人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連散文家琦君的文章裡,也曾寫到她的肫肝叔曾經作文為曹操翻案,說其實劉備更奸詐。但不至於對曹操歌功頌德至說他「真不愧為大氣磅←和襟懷坦蕩的大英雄」!

兒子問我:「曹操是英雄嗎?」

「那要看英雄的定義是什麼,你自己認為呢?」

他想了想,「曹操很厲害,但是他在徐州屠殺十幾萬無辜百姓,屍體把河水都堵住了,不是英雄!」

其實我年輕時可能受琦君文章的影響,且熱愛曹操的〈短歌行〉,也接受劉備比較奸詐而無能的說法,認為曹操才是雄才大略。然而中年重讀三國及種種相關資料,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三國演義》有許多虛構的成分,但《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創作,它是自晉歷南北朝,經過隋唐長期流傳演繹於民間的故事,到宋朝開始有話本出現,各種版本的三國戲本、平話流傳至廣,《三國演義》根據這些材料重新編寫。由於晉朝是從曹魏脫胎而出,且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在晉代完成的《三國志》以魏為三國的正統,然而民間野史卻偏要以蜀漢為正統,這說明了什麼呢?我想對於歷史,民眾的心中自有一把尺,那不是官方能夠約定,教育能夠束縛,更不是學者一槌能夠定音。民間喜歡蜀漢,是一種把品格人性凌駕於權勢能力,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三國演義》表達的正是這種屬於民間的歷史觀。

大人喜歡表現獨特觀點,而小孩的看法,常常卻能指出國王的新衣。曹操別的不說,殺了恩人全家,殺了多少為他效力的謀士都不提,他在徐州城屠戮百姓,單是泗水邊就坑殺男女數萬口,與董卓無異,沾滿過鮮血的雙手實在很難以他的雄才大略刷洗乾淨。易中天說他「真不愧為大氣磅←和襟懷坦蕩的大英雄」,我真不曉得是不是殺起人來「大氣磅←」?說起「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襟懷坦蕩」?

不過,大陸近年標榜秦始皇、曹操之流為英雄,自有他們急於重建民族自信的客觀環境,何況何謂英雄,本來就見仁見智。使我倒盡胃口的是易中天在評論這些人物時,言語間每每流露那種刻薄庸俗的語調。諸如「在大家都認為袁紹是績優股時,郭嘉卻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為劉備是垃圾股時,諸葛亮卻把他看作績優股。」他從頭到尾以為諸葛亮「待價而沽」,要讓劉備出大價錢把他「買斷」,以為諸葛亮一生的「理想」就是能做個「首席執行官」,說「一個『每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留在隆中幹什麼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麼?」言語輕浮,讀來真令人難受。

如果不知理想,不知情懷為何物,實在不必讀文學。出版市場裡各種商戰策略、成功學書籍已經夠多了!我告訴孩子,我們讀歷史,要盡量讓自己回到那個年代,設身處地用他們的想法來看事情,不能用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任意曲解訕謗,這才是尊重歷史。我們現在不太能夠理解「復興漢室」、「忠君」這一類的想法,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他們立身處世重要的價值。千古以來,別說民間百姓,大部分讀書人都敬重諸葛亮,原因實在很複雜。劉備自從得到他,事業才開始有了根據地,關、張、趙這些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蜀漢在他的治理下,民生豐饒,路不拾遺,他連經濟、水利都展現政治長才,這是他的才能。他的沉穩、灑脫,氣定神閒,融合儒、道二家士人的風度涵養,這是他的修養。堅持到底、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他的精神。整個來說,大家喜歡他的,還是他的人格!歷史考證可以掌握斷簡殘篇,告訴我們何者為真,何者為偽;然而文學掌握的是信念,是一種精神。文學家誇張情節,渲染歷史,無非要強化一份不可動搖的價值,三國的價值,忠、義、仁、勇、智,諸葛亮集其大成,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完美的理想典型。他的壯志未酬,一代又一代,是杜甫的惆悵,是蘇東坡的惆悵,是岳飛的惆悵,也是現在我們的惆悵。

十歲的孩子需要偶像,我很慶幸我的小孩的偶像是諸葛亮。諸葛亮精神的可貴,是在他告訴了我們,世間有比追求「成功」、名位更高貴的東西。有些人一輩子不會懂,但是讀三國長大的孩子呀,你一定要懂,才不枉我們狂愛三國一場啊!

>>>>2007/6/11聯合報 聯合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