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物資紛紛飆漲,所有民眾無不關心自身消費支出。上周一西門町本土電影院加盟台灣最大連鎖影城品牌,將原票價二百七十元大幅降價為八十三,但作為觀眾的你有無細究台灣電影票價到底是否合理?

    檢視台灣電影票價制定的發展,五○年代採電影票價協議制訂機制,由地方政府物價評議委員會制訂共同價錢,直到一九五九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主席訪台施壓,方實施票價自由化,改由電影院業者組成電影戲劇公會,針對電影作品與戲院品質擬定合理的票價,自此票價開始上漲。一九九二年公平交易法通過,裁定共同價格涉及聯合漲價之不公平競爭手段,禁止其聯合行為,遂由各業者自行定價。

    筆者發現,在票價剛解除管制的一九五七到一九六六年,當時平均票價十元,換算為現在消費水準約為五十九元左右,直到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三年方才大幅漲價到三十元,換算現在消費水準下約為一百四十元左右。接續一九七四到一九八六年,換算過今日票價穩定維持於一百到一百二十元左右。但於一九八六到一九九二年,由於國片票房低迷外片管制逐漸解除,致使外片人氣票房水漲船高,由映演公會主導多次調漲,換算後漲幅至一百五十元左右。至於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四年票價再創新高,換算後價格高達兩百○七元。由於九十年代通過公平交易法,復加台灣電影產業沒落,主要片源港片又因物以稀為貴權利金大漲,港片票價為反映購片成本暴漲,連帶牽動西片票價乃暴漲至今。

    回顧台灣採行浮動票價制度時期,歷次的票價調整都是針對農曆春節時間,電影戲劇公會對於熱門檔期預期性觀影人潮,調漲票價目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利潤。浮動票價制度本意是要將電影產業高營運成本反應在票價上,但實際運行上卻是給在地映演商以及好萊塢發行商集體操控市場價格的工具。

    再者,政府意圖增加電影娛樂稅收或提高外片進口貿易障礙時,這些市場行動者往往會以提高票價因應,企圖造成民眾抗議與民生恐慌來威脅恐嚇政府停止不利的電影政策。

    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美、日其平均所得為台灣二.七與二.四倍,但在相同所得水準條件下,台灣電影票價分別為其三倍與一.二倍。其次在澳洲、義、香港、新加坡其平均所得為台灣一點五到兩倍,相同所得水準下,台灣入場票價仍為澳洲二倍,義、港之一.五倍,新加坡的○.八。為什麼台灣人要付出比別人多的錢。

    台灣在地映演場所資本階級與跨國資本為求暴利,不合理調漲票價,其票價甚至高出世界各國之水準許多,難怪全球主要的跨國影城企業都來台灣設立,並以台灣做為進軍亞洲第一站。

    一般經濟學理從供應方面認為合理的產品價格應採取邊際成本觀點,或從需求方面認定貨品市場供需決定價格。但是媒體的低複製成本,全球市場分擔高製作成本,需求度也無法事先預測的特性,如何使票價市場既維持自由競爭又含括公平正義,公平會或NCC等單位應該積極扮演適當角色,讓跨國電影企業獲取合理的利益,觀眾只須付出合理價格。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電影產業政策研究人員)

>>>>2007/8/11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