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主講 張育嘉/記錄整理
 
我十八歲讀北一女的時候,心比天還高,認為沒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亞歷山大曾說過:「我來、我見、我征服。」而如何找到登天的梯子,唯一的方式就是閱讀,因為閱讀帶給大腦新的觀念。

大腦是終身學習機制,即便定型仍能改變。自己的一舉一動或別人說的話,都會影響並改變大腦迴路。腦是空間有限的資源,腦皮質掌管了不同功能的身體機制,會因為充分運用與否而產生相互消減的關係。當腦皮質被充分運用時,同時會形成深度知覺,有益學習力。

大腦迴路易受外界刺激,訓練抗壓性便是解決之道。比方學生做功課時如一邊看電視,會干擾閱讀。字形到字音,亦即視覺皮層到聽覺皮層,於腦中會先被暫存於記憶體很小的「工作記憶區」中,等到資訊溢出時,才會將資訊存取到「長期記憶區」,此刻資訊對我們才有意義。同時在閱讀上我們亦可發現,閱讀每個單字時都須有心理詞彙的基礎,如此文字才能發揮意義與作用。

為何我們需要閱讀?

亞里斯多德曾提過「雙頭馬車」的看法,認為人是被感情與理性控制;透過一些實驗我們發現人並非理性的動物,人是會被感情、情緒拉著跑!當人失去感情,就會失去喜好,接下來便會失去判斷力,因此我們不能讓孩子產生偏見。由於偏見形成後是牢固的,除非有同理心的閱讀才能消弭。創造同理心的閱讀,則須以不同類別的書籍來擴大視野;當偏見越深,則須越大量的閱讀來改變觀點。

人腦在思考過程是靠反應與神經連結,我們必須靠閱讀這種主動的神經連結,才能建構出學習的神經機制。雖然人生時間有限,我們無法親身閱讀與經歷每種學問,但我們可以依賴閱讀來內化別人的學習成果。閱讀時神經迴路是深度運作的,當神經迴路開啟後便會自動運轉;經充分運用後,迴路可運轉得更快與順利,這也是所謂的「觸類旁通」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一種神經機制。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有二:一為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二為正確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第二點也是目前台灣面臨的劣勢。台灣學生在傳統的教育下,被教導「強打出頭鳥」、「大智若愚」等;但在面臨國際競爭時,無法大方表達自己的意見將會失去表現舞台。在現今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下,我們還要學習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字,讓人因此注意你,如此才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二十一世紀決定勝負的是「品德」。張忠謀曾說:「沒有技術,我可以教你;但品德不好,不能改。」現今也是重視團隊的時代,有好品德團隊才能成功。但丁亦曾提過:「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前人窮畢生精力撰寫的一本書,我們可以花兩個星期閱讀,將知識傳承與內化,透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知識傳承,人類可以不到五十年的歲月由不會飛到可以登陸月球,由此更可看出知識是塊敲門磚。在此希望同學除了提升自我閱讀力外,也要謹記「人生遇到挫折就算已山窮水盡,也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此才能迎接柳暗花明」。Never ever give up!

>>>>2007/07/08 聯合報 聯合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