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核心價值:身為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的李開復,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迷茫,於是他開始了幫助中國青年學生更好成長的公益事業,把大量的私人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中國學生,故有人稱其為「校園教父」。

核心人物:李開復,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於中國台灣。11歲赴美求學,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先後在蘋果公司、SGI、微軟擔任要職。2000年,李開復升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2005年7月19日,被Google公司任命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採訪手記

(2006年10月22日  成都)

  不經意間,我和李開復共同創造了一個紀錄:整個採訪中斷5次,他說他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採訪,而我,也沒有這樣採訪過人。

  實在是時間太緊了。李開復利用週末私人時間飛來成都,為他的新書《與未來同行》作簽售,還要去幾所大學演講,並與開復學生網的志願者座談,能給我的時間只有坐在車上那段。於是,我們上車,馬上開始談話,大約能談10分鐘,然後下車,李開復去做事,我等待,直到又上車,再談。大家都有些累,李開復當然比我更累,我還知道,他要搭夜機當晚回北京,第二天飛美國公幹。

  其實他可以不接受我的採訪。過去十幾年間,李開復已得到了全世界太多的關註:他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親手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成為比爾·蓋茨的7個高層智囊之一,去年進入Google,任職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坦率地說,他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很大,更何況,我這次採訪與李開復所服務的企業沒有絲毫關係,他如果拒絕我也能理解。

  但是,李開復接受了,而且很認真,每次重新回到車上時,他會清楚地記得一個多小時前中斷的話題,接上話頭就繼續。我有些感動,因為我知道李開復接受採訪的原因。

  大約是1990年,李開復還是大學的助理教授,他拿聯合國提供的一個很特殊的獎學金回到中國,去北京的高校還有中科院做了很多場演講。當時他29歲,可學生大都是25、26歲,李開復發現這些幾乎和自己同年齡的人和他差別很大,「他們和我一樣的聰明,比我更努力,同樣是炎黃子孫,只是我個人有幸在美國接受了最先進的教育,我覺得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從那以後,李開復開始了幫助中國青年學生更好成長的公益事業,在繁忙的公事之外,把大量的私人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中國學生,故有人稱其為「校園教父」。

  有一點很重要,李開復把幫助中國青年學生當成個人的公益事業,他就不能借助公司資源來進行。我相信界限清楚一定是李開復的原則之一,他去參加午餐談話時就只能抱歉地請我獨自等待,他來簽售就絕對沒有Google的員工隨行。那麼,李開復當然知道,要想在有限的私人時間和精力內幫助到更多的人,借助媒體傳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所以,他願意盡這份責任來接受我的採訪。

  我想,拋開李開復頭上所有的光環,只就採訪這事而言,他已經足夠我尊重。

  把有你的那個世界做得更好

網站
不是刻意做出來的
記者(以下簡稱記):以你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的身份,版稅只會在你收入中占很小比例。但你似乎投入了不少精力來寫幫助青年學生成長方面的書,為什麼?

李開復(以下簡稱李):我是在做一個開復學生網,版稅就全部投入到這個網站。

記:為什麼要辦開復學生網?

李:給中國學生寫完第三封信後,我收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大量郵件,雖然我盡力回復,但時間有限,我想如果有一個網站把信件和回復都放出來,就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了,於是自己辦了一個網站。之後我發現有非常多的人希望到網站上來跟我溝通、解惑、交流,慢慢地也有更多的志願者願意來幫我,最後就自然地形成了開復學生網,它不是刻意做出來的。

記:你原來是個很棒的技術人員,(李:現在也還是。)現在是公司管理者,從蘋果、微軟到Google,職位都很高,為什麼願意花一些時間來做幫助青年學生的工作?

李:一方面,我覺得中國的青年學生充滿了希望,這是中國人幾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能夠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成長,他們完全可以在未來中國崛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同時,中國的青年也有非常多的迷茫,他們的迷茫來自中國在崛起和進步時所帶來的一些誘惑,經濟的誘惑,一些不良習慣的誘惑,還有社會一元化價值觀的誤導。他們並沒有真正地理解理想、成功的重要,所以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第二呢,現在的教育環境雖然進步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多不足,也需要一個成功者、一個指路人來幫助他們成長;第三呢,現在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成材,但是他們過去的教育方式不見得適合,有過分的苛求或者過分的溺愛存在。我覺得孩子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確實蠻困難的,他們真的非常需要幫助。

記:我相信不止你一個成功而且優秀者看到了存在的問題,但為什麼是你來做呢?

李:其實比較偶然,因為我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得到了很大的反響。當時寫信的動機很明確,因為我在和一個青年學生交談的過程中,感覺到他被一元化的價值誤導,相當嚴重,他是這麼對我說的:「老師,我希望以後也能夠做得和你一樣,也能夠管人,有一個管理者的權威,能夠發薪水給別人,那是多麼過癮的事情。」他對成功的理解相當錯誤。後來我又和其他學生交流,發現有這種錯誤理解的人很多。我給他一些指導,只能幫助一個人,如果我能寫一封信,一篇文章,就能幫助幾百、幾千個人,後來就發現也許寫一本書能夠幫助幾萬、幾十萬人,做一個網站也許能幫助幾千萬人,所以就這樣做下來了。

成功
做好三件事就行
記:
你是否認為現在青年學生把成功錯誤地理解為獲得權力和金錢?

李:我並不否定權力和金錢。有更高的職位、賺更多的錢都是好事,但是我認為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不應該被忽視。社會上有很多的名人,他們達到很高的地位,賺了很多的錢,受到人們的矚目、羨慕,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的現象,但是這個社會並沒有足夠地呈現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那些為社會付出的人,結果導致青年學生形成一元化的價值觀。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富裕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現象,像三四十年前的港台地區,你也會看到很多人對富人取得的成就追捧,一元化的價值觀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記:他們怎麼走向多元的呢?

李:我覺得需要很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來做出一個不同的選擇。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王永慶等等,他們捐出大量甚至全部的財富做慈善事業,我想這些人的行動,會讓社會更理解人的成功不止是金錢,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愛心,以及個人生活的快樂。

記:你的成功標準是什麼?

李:如果每一天都在學習,在進步;如果能夠喜歡和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且你的工作對世界是有價值的,能產生最大化影響力。這三個都能做到的話,我覺得就是成功。

記:它們在你人生的哪個階段形成?

李:大學時候吧。我讀大學時有個老師講哲學,他說英文中有句話:讓你製造一個差別。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可以幻想有兩個世界,一個有你,一個沒有你。如果能把有你的那個世界做得更好,把差別變成最大化,那時,你就發現,因為有你的存在,這個世界更美好,社會更進步,這樣你的人生就有了意義。一個人只是追求金錢的話,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記:你確定這不是一個美好的說辭?

李:我是學理工的,要接受一個觀念更相信數據。美國一個著名的機構曾調查了1500個讀商學院的學生,問他們的人生目標,大部分的人是發財,小部分的人說「我有一個理想」。20年後重新訪問那些學生時,研究者發現只有101人發財了,但是,中間只有一人當初的目標就是追求財富,另外的100位都是在追求理想中發財。所以就算當今的青年學生還是很想發財,那有理想去發財,概率更高。

自信
應該是來自於自覺

記:你在談論青年學生時,「缺乏自信心」出現頻率很高,你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呢,還是東方文化的影響?

李:東西方文化確實不太一樣,東方文化比較重視謙虛、禮讓,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沒有那麼強的自信心。其實我認為一個人可以既謙虛又自信,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衝突,只是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態度。我看到的中國大學生,大多數還是缺乏自信,裡面有謙虛的緣故,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迷茫。當一個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感覺有很多的未知數,無法控制,或者不知道怎麼走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帶來不自信。大學時代都有迷茫,我讀大學的時候也挺迷茫的。

記:是指你考哈佛不中,學法律、數學又不成的那些時候嗎?當時你也因此不自信?

李:沒有,我知道自己可以找到更新的東西。哈佛讀不到,讀哥倫比亞也不錯的,法律、數學讀不好,讀計算機也不錯。我覺得一個人還是要保持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把時間用來看未來的路,而不是為過去後悔和遺憾,這樣就會把每一次的轉變、改變,當成新的機會。挫折和迷茫,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走出來就好了,不必用它們去傷害自信。不過談到自信,我現在發現還有很少數的中國學生,似乎會過分地表達自己的自信,他們心中是不是真的自信,我是抱懷疑的態度。

記:過分表達自信?

李:比如說我們在演講的時候,常看到一些學生站起來,但聽他發表了5分鐘的講話之後,並沒有聽到一個真正的問題,我就感覺到他是不是就為了表現自己,讓別人看起來他很強?甚至有些人會使用英文發言,或者先把自己的長篇大論做成像哲學一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不是特別的合適。我們知道人生的不自信是個問題,但是過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霸道地佔取別人發言的時間,是要不得的。我在香港時,去過那邊三所最好的大學,那裡的教授對內地學生評價很高,學習和考試的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普遍有一種看法,就是內地有部分學生,總是太過於表現自己,他們不知道這是過分的自信,還是因為過分的自卑造成他們需要表現自己。

記:在你看來怎麼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信?

李:一個人的自信應該來自於自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每件事情的,這就需要自覺。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什麼地方,然後給自己一些挑戰,但是不要過分地挑戰,更不要過分地表現自己。

未來
美好同時又讓人擔憂
記:
你剛出版的《與未來同行》,封底表明是寫給中國青年、中國高校、中國企業和中國家長的,我想他們一定很願意知道你眼中的未來。

李:中國的未來應該是充滿著機會,充滿著成功,但是也充滿了挑戰,它是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同時也是讓人擔憂的未來。

記:我特別想聽聽你的擔憂。

李:教育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大學明顯在進步,但是它們的進步是不成比例的,好的大學越來越好,普通大學依然普通,可絕大多數學生受的是普通教育,這讓人擔憂;我看到一些中國企業,過分注重眼前利益,他們沒有足夠多地看到基業長青,所以企業沒有一個非常好的,正直的,可以使用100年,甚至200年的文化。我還看到很多中國企業,不願意對員工做培訓投入,把大學畢業生當短期廉價勞動力使用,這也是比較讓人擔心的。因為中國本身大學教育已經不足,特別需要企業來做長期投入,幫助員工成長,這樣才有足夠的人才儲備。還有家長,因為社會的誘惑和一元化的價值觀,加上很多父母因為「文革」,自己喪失了很多機會,所以一方面對孩子期望很高,但另一方面他們並不能足夠地理解現在的時代,所以他們的建議和教育方法可能並不適合孩子。這真的令人擔憂。

記:我發現導致你擔憂的現象都來自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但企業會說我不賺錢怎麼可能談發展呢?

李:如果你只能為家人帶來一年快樂的時光,之後就要破產,你會做嗎?如果你創造一個企業能夠短暫地賺很多錢,但不是一個真正的、有機的、可延續地賺錢,你相信它是個好企業嗎?所以無論人和企業,都要採取長遠的眼光。就像前面我們說的那樣,對於個人,理想和財富並不衝突,對於公司,長期的價值觀和文化的發展,與短期的利益並不衝突。但是兩個需要做個排序的時候,我認為一定要把利益放在後面。因為一個企業有了好的企業文化,長期的企業價值觀,即使領導人換了,產品換了,就是失敗了,也能從失敗中崛起。

>>>>2006.11.6 四川《成都日報》
>>>>圖片:http://photo.bababian.com/20060602/5360450127C508A12FE6412B6CE42588_50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